咨询热线:

13594780141

当前位置: 首页 > 育儿知识 > 饮食营养

mile米乐网上“育儿经”令年轻父母“苦不堪言”

  mile米乐关注育儿自媒体、参加付费育儿课程、购买各类博主推荐物……如今,互联网成了诸多年轻父母备孕育儿的首选知识来源。然而,一些网络育儿自媒体炮制各类标题,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所传播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都无法保证,导致育儿伪科学泛滥。不管什么人,白大褂一套就是医生,有些爆款文章表面传授育儿经验,背后却是一本营销账……

  陕西省西安市宝妈赵欣一心秉持科学育儿态度:“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要在互联网上找到‘真理的源头’。”然而,在互联网浩瀚的信息之中,她迅速陷入信息焦虑。如婴儿是否需要在太阳下晒黄疸、夏天穿不穿袜子等问题,赵欣在网络上搜到了截然不同的说法,甚至出现如“喂糖水退黄疸”等明显有违常识的“方法”。

  来自北京的年轻妈妈王女士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在短视频网站关注了许多育儿账号,后来慢慢发现这些育儿账号主体身份混乱。有的育儿自媒体账号名叫“某某育儿经”,账号认证主体不具有任何医疗教育背景,却经常发布一些所谓的育儿知识,例如“妈妈想要生出高颜值的宝宝,要多吃这些东西”“多吃葡萄能让宝宝的眼睛又大又亮”“宝宝几点出生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王女士半信半疑,后来在另外一个认证过的医生自媒体账号上看到医生反驳说:“吃水果就能改变眼睛大小,那还关基因什么事?”

  “这些自媒体动辄就有十几万浏览量,把我们都搞糊涂了,希望平台能够管管mile米乐。”王女士说,有的育儿自媒体甚至热衷于拍摄各类短剧,为了增加可信度,套个白大褂就装作医生,自导自演一些就诊情景,严重误导家长。

  海量的互联网育儿信息,往往打着“为了孩子更好成长”的旗号。但受访人士认为,流量经济之下,商业利益催生了育儿自媒体乱象。

  ——身份靠包装。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婴儿趴睡”死亡事件中,该名家长加入的“付费睡眠引导群”由一家商业机构建立。该机构搭建了多个自媒体渠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然而,该机构主体只是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并不具有专业医疗资质,“导师”本人宣称所拥有的国外育儿师的头衔则真假难辨。

  ——圈钱流程化。互联网营销从业者詹亮表示,如今育儿领域是一片蓝海,不排除别有用心者想在育儿领域“分一杯羹”,甚至出现了育儿领域“割韭菜”教程。

  一篇《教你做育儿类的自媒体,一个年入百万的项目!》的公众号文章介绍如何“零门槛”做育儿自媒体:先将自己塑造成专家、讲师,发布一些比较简短的视频,写一段比较吸引人的文案;再做引导,告诉大家已经整理了全套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荐用户添加微信公众号、关注微博等;最后售卖课程,100元以下的课程大家普遍能接受,还可以在微店mile米乐、平台商品橱窗中推荐书单,如果没有货源可以找上游机构做图书分销。

  ——平台监管不力。笔者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UGC(用户原创内容)网络平台上都有账号认证等方式,但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十分混乱。一些平台虽然有用户资格验证的机制,但偏重形式审查,如营业机构代码、专业证书等真伪难辨。笔者尝试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发现毕业学校、专业、工作单位等可以随意填写。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自媒体账号甚至存在“买号”“洗号”嫌疑,即账号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粉丝后,变更账号介绍和主推内容。

  ——部分育儿知识缺乏普适性。多位医学专家表示,除去内容提供方和平台等因素外,一些育儿知识本就缺乏普适性。临床医学儿科方向在读硕士高宁博说:“比如新生儿晚上哭闹不止等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原因,很难简单通过网络问答给予诊断。”

  “我们期盼政府部门能够搭建公益性权威育儿问答知识平台,聘请资深医学专家结合当地实际,在一些普适性问题上给年轻父母答疑解惑。”赵欣等年轻父母说,互联网育儿知识“国家队”的出现,将给予年轻父母更多支持。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主任何丽雅等业内人士介绍,如今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科普在线讲堂、孕妇学院等,家长可通过正规的途径关注、学习育儿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表示,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管理规定》明确了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责任,平台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应急处置和网络谣言处置等制度mile米乐。

  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日报电子版牡丹晚报电子版菏泽日报在线读报牡丹晚报在线读报